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啤酒熱銷季:品牌“專賣費”的暗戰

發布時間:2022-06-14 11:12:00來源: 新京報

  啤酒熱銷季:品牌“專(zhuan) 賣費”的暗戰

  酒企推新備戰今夏市場,“專(zhuan) 賣費”爭(zheng) 搶進店資源,中高端啤酒支撐業(ye) 績增長

  “從(cong) 年後開始,雪花的人來好幾趟了,想爭(zheng) 取讓我們(men) 專(zhuan) 賣雪花,但我們(men) 賣了十幾年燕京,不太想換。”北京一家餐廳老板王先林對新京報記者說,維持這種長期合作的因素除產(chan) 品品類全、利潤空間高外,還有每年啤酒代理商額外支付給店家的幾萬(wan) 元“進店費”。

  眼下正值啤酒消費旺季,新京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進店費”其實是一個(ge) 普遍現象。在業(ye) 內(nei) ,“進店費”又稱“專(zhuan) 賣費”,是各大啤酒品牌或代理商試圖“獨占”渠道資源的一種手段,相關(guan) 費用往往會(hui) 寫(xie) 進排他性協議中,約束商家隻能銷售該品牌啤酒產(chan) 品。

  除進店費外,在餐桌擺放產(chan) 品提升購買(mai) 率、掃碼或回收啤酒瓶蓋給飯店返利、利用進價(jia) 優(you) 惠政策提升產(chan) 品上架率、利用社區酒館形式增加產(chan) 品銷量等,都是啤酒品牌爭(zheng) 奪市場的慣用手法。

  暗戰

  啤酒產(chan) 品“進店專(zhuan) 賣”暗戰

  王先林的餐廳已經經營十餘(yu) 年了。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店裏隻賣燕京啤酒,每年銷量達幾萬(wan) 箱。即便如此,華潤雪花銷售人員每年都會(hui) 來爭(zheng) 取進店資格,今年也不例外。

  為(wei) 了穩住專(zhuan) 賣資格,燕京啤酒代理商每年會(hui) 支付給王先林2萬(wan) 元“進店費”,且這筆費用會(hui) 寫(xie) 進雙方協議中,約束店裏瓶裝啤酒隻能銷售燕京。簽訂協議時,“燕京啤酒區域銷售經理也會(hui) 在場”。

  王先林隔壁的餐館,同樣主賣燕京啤酒,老板給出的理由是“燕京給的優(you) 惠更大一點,返的酒(數量)更多”。與(yu) 王先林不同,該老板未與(yu) 燕京啤酒方麵簽訂排他性的協議,店裏同時銷售一款“泰山原漿7天”啤酒。

  巧合的是,山東(dong) 泰山啤酒有限公司曾起訴燕京啤酒“燕京7日鮮”侵權“泰山原漿7天”,法院在2020年10月判定燕京啤酒公司停止生產(chan) 銷售被訴啤酒,賠償(chang) 泰山啤酒經濟損失50萬(wan) 元及合理支出6萬(wan) 元。

  新京報記者走訪餐飲渠道發現,“進店費”並非一家啤酒企業(ye) 獨有。燒烤店老板呂先生是與(yu) 華潤雪花方麵合作的,“進店費一年好幾萬(wan) 呢!”6月7日晚,他向顧客極力推薦華潤雪花旗下的“勇闖天涯”,並稱現在活動是“喝一箱送半箱”。

  中國法學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音江認為(wei) ,啤酒代理商與(yu) 餐飲店關(guan) 於(yu) “進店費”的協議內(nei) 容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zheng) 法》,至於(yu) 啤酒廠家是否負連帶責任,要看其有沒有組織策劃和參與(yu) 實施。

  一位不具名的啤酒行業(ye) 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店家口中所說的“進店費”在啤酒行業(ye) 通常稱作“專(zhuan) 賣費”,很多消費品在渠道都存在這種現象。除“專(zhuan) 賣費”外,啤酒品牌間常見的市場爭(zheng) 奪方式還有在餐桌擺放產(chan) 品提升購買(mai) 率,掃碼或者回收啤酒瓶蓋給飯店返利等。

  北京房山一家社區超市老板稱,各大啤酒代理商為(wei) 在貨架上多占位置,一般會(hui) 給出進價(jia) 優(you) 惠政策,而本地啤酒品牌往往已經找到了價(jia) 格“黃金點”。“啤酒的體(ti) 積、重量比較大,區域性比較強,因此外地品牌進入本地市場成本更高一些,即便做活動也沒有價(jia) 格優(you) 勢。”在其門店,目前賣得最好的是本地產(chan) 燕京啤酒,青島啤酒、雪花啤酒也有一定份額,“雪花啤酒主要是靠低價(jia) 策略。”

  針對“專(zhuan) 賣費”問題,6月13日,新京報記者電話聯係燕京啤酒和華潤雪花方麵,截至發稿電話均未接通,采訪郵件尚未回複。

  高端

  集體(ti) 發力中高端啤酒

  除了看不見的品牌“進店”暗戰外,啤酒消費旺季還有看得見的推新、促銷。

  比如今年4月12日,重慶啤酒中高端新品“金重慶”上市,主打進口黃金麥芽口感。5月10日,珠江純生宣布推出清新柑橘柚香的“識歎”新品。健力源卡爾爵士德國皇家啤酒坊經理張磊告訴新京報記者,除舉(ju) 辦啤酒節等德式傳(chuan) 統活動外,公司還會(hui) 推出線上線下渠道聯動類促銷舉(ju) 措,如線上購買(mai) 指定產(chan) 品贈送線下啤酒坊體(ti) 驗券等。

  促銷方麵,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通州萬(wan) 達永輝超市發現,5月15日至6月7日,青島啤酒旗下原本售價(jia) 9.5元/瓶的500ml青島11度白啤,調價(jia) 至7.9元/瓶。6月7日至21日,重慶啤酒旗下原本售價(jia) 16.6元/瓶的330ml1664百香果風味啤酒,調整到12.5元/瓶。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各大啤酒品牌今夏推出的新品價(jia) 格主要在5元到20元中高端價(jia) 格帶,高端化趨勢愈發明顯。如珠江啤酒“識歎”在其京東(dong) 自營店售價(jia) 為(wei) 65元12聽,每聽約合5.42元;重慶啤酒中高端新品“金重慶”在京東(dong) 售價(jia) 約為(wei) 9.11元/瓶。

  據多家酒水店老板反饋,目前北京市場終端銷量最好的啤酒集中在5-10元價(jia) 格帶,如燕京U8、百威福佳白啤。5元以下價(jia) 格帶產(chan) 品多被渠道放置在比較邊緣的位置,有些門店甚至已買(mai) 不到這一價(jia) 位的啤酒,中端價(jia) 位啤酒整體(ti) 市場份額有所提升。

  張磊對此介紹,盡管低價(jia) 啤酒產(chan) 品目前仍是主流,但已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hui) 為(wei) 更高品質的啤酒買(mai) 單。啤酒行業(ye) 專(zhuan) 家方剛則認為(wei) ,提高盈利的方式可分為(wei) 優(you) 化產(chan) 能、提升價(jia) 格、升級產(chan) 品結構和打造品牌。

  珠江啤酒曾在今年2月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綜合市場、成本等情況確定價(jia) 格,近年來一直努力提升高端啤酒占比,通過聚焦中高端轉型、開展降本增效工作等措施積極應對成本影響。

  燕京啤酒3月22日發布的投資者關(guan) 係活動記錄表顯示,其對現有產(chan) 品進行優(you) 化升級,加大研發力度,對新品類產(chan) 品進行實驗和儲(chu) 備,繼續推廣中高檔產(chan) 品。財報顯示,燕京啤酒2021年上半年中高檔產(chan) 品占主營收入的比例為(wei) 61.7%,較2020年同期提高約6.5個(ge) 百分點。同期,青島啤酒高檔以上產(chan) 品銷量同比增長41.4%。

  除提升10元價(jia) 格帶產(chan) 品比重外,高端啤酒也是各大品牌的發力點。自2021年以來,百威、青島、華潤雪花等多家頭部啤酒企業(ye) 推出售價(jia) 千元左右的超高端啤酒,釋放出品牌高端化信號。

  精釀

  精釀快速成長

  在啤酒行業(ye) 集體(ti) 高端化的過程中,精釀啤酒成為(wei) 各大酒企搶奪的熱門賽道。

  早在2010年,大躍啤酒從(cong) 北京豆角胡同起家,在當年口味單一的國產(chan) 啤酒市場激起水花,也結交了一群喜歡精釀的朋友。大躍啤酒CEO陸威綸總結出了經驗:顧客在夏季喜歡輕盈、清爽口感的啤酒,如其核心酒款“九十裏湖科隆啤酒”,以及一些果味啤酒。今年,大躍啤酒新推出一款步步生花IPL,由釀酒師使用四重酒花釀製。

  大躍啤酒不是唯一押寶夏季消費的啤酒企業(ye) 。“在夏季,口味清爽的易飲型啤酒銷量較好,對此我們(men) 最新研發了龍眼蜜、桂花和烏(wu) 龍茶口味的啤酒,針對女性受眾(zhong) 研發的蜂蜜桂花啤酒也頗受歡迎。”海底撈精釀產(chan) 品經理李文娟說。

  樂(le) 惠國際2021年財報顯示,近年來,精釀啤酒消費比重逐年升高。2020年中國精釀啤酒銷量約為(wei) 83萬(wan) 千升,約占啤酒整體(ti) 消費量的2.17%,相較於(yu) 美國26.8%的銷量占比仍有發展空間。

  另據中國工商登記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精釀啤酒公司數量已從(cong) 2018年底的接近2000家增長至2021年底的超6500家,整個(ge) 行業(ye) 呈現爆發式增長。

  快速增長的行業(ye) 數字引來巨頭布局。為(wei) 在全球範圍內(nei) 尋找可投資、收購的精釀啤酒品牌,百威英博2015年專(zhuan) 門設立ZX Ventures投資機構,除收購“拳擊貓”等獨立精釀品牌外,還將美國精釀啤酒品牌“鵝島”引進國內(nei) 市場,開設同名精釀酒吧。其他啤酒企業(ye) 紛紛跟進,在2019年,燕京啤酒推出“燕京八景”精釀係列,嘉士伯入股精釀啤酒品牌“京A”。

  巨頭入局也讓精釀啤酒競爭(zheng) 日趨白熱化,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由於(yu) 缺乏精釀啤酒標準,導致消費者很難辨別精釀啤酒優(you) 劣,尤其在麵對眼花繚亂(luan) 的進口精釀產(chan) 品更是無從(cong) 判斷。同時,大啤酒廠生產(chan) 的“工業(ye) 精釀”,也遭到一些獨立精釀品牌的質疑。

  2017年6月,包括高大師、悠航、大躍、萊寶、香格裏拉等品牌在內(nei) 的中國精釀啤酒協會(hui) (CBAC)正式成立,提出“精釀啤酒的標準”是不能有任何非精釀啤酒公司的股份,足以看出這些獨立精釀品牌對“工業(ye) 精釀”的警惕。牛啤堂創始人銀海甚至在2017年公開宣布:“本人旗下牛啤堂、豐(feng) 收、高大師等32個(ge) 品牌,在本月內(nei) 拋售完所有百威旗下產(chan) 品。”

  資料顯示,工業(ye) 啤酒多采用拉格工藝,俗稱“工業(ye) 拉格”,為(wei) 滿足快速生產(chan) 要求,發酵時間通常隻有7天。而精釀啤酒一般采用艾爾工藝,發酵過程可持續一兩(liang) 個(ge) 月。此外,麥芽和啤酒花的含量,也是精釀啤酒的一大評判依據。

  張磊告訴新京報記者,“精釀啤酒通常采用水、麥芽、啤酒花、酵母等天然原料,因發酵周期長、製造工藝不同,可以更好地保留各種啤酒特色風味,不論口感還是風味都是工業(ye) 啤酒望塵莫及的。”

  他同時也強調,“很多人分不清楚工業(ye) 啤酒和精釀啤酒,甚至認為(wei) 國產(chan) 的都是工業(ye) 啤酒,進口的都是精釀啤酒,這也是不對的。”

  “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假精釀’,它們(men) 仍然使用工業(ye) 釀造方法,包括添加玉米糖漿以降低成本。”大躍啤酒CEO陸威綸認為(wei) ,精釀啤酒與(yu) 工業(ye) 啤酒的區別主要有三點,一是精釀通常選取好的天然原料,不添加糖;其次在於(yu) 原料與(yu) 口味的創造力實驗,“一切皆有可能,但並非一切皆可取”;最後,精釀啤酒應該是本地的、獨立的,“我很難把所謂的進口精釀啤酒當作真正的精釀。”

  技改

  國產(chan) 啤酒技改

  數據顯示,我國啤酒產(chan) 量在連降7年後,於(yu) 2021年回升至3562.4萬(wan) 千升,幾大啤酒上市公司業(ye) 績也開啟了階段性增長。不過,進口啤酒的“威脅”依然存在。海關(guan)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啤酒進口量從(cong) 18.2萬(wan) 千升增長到2021年的52.17萬(wan) 千升,2018年更是達到82.23萬(wan) 千升。

  國內(nei) 消費者對進口啤酒的盲目推崇,是張磊感觸最深的一點。健力源在山東(dong) 青島經營的“卡爾爵士”啤酒坊品牌係從(cong) 德國引進,原材料、釀造過程與(yu) 德國啤酒廠同步,唯一不同是釀造生產(chan) 在國內(nei) 進行。

  “我們(men) 與(yu) 合作夥(huo) 伴引進這一生產(chan) 線,目的就是讓中國消費者可以與(yu) 德國消費者同步品嚐到新鮮純正的德式精釀。不過我們(men) 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很多人覺得進口啤酒一定比國產(chan) 啤酒好,還有一些消費者常把我們(men) 的啤酒當作進口啤酒。”張磊說。

  事實上,國產(chan) 啤酒近幾年一直在不斷提升產(chan) 品品質和品牌形象,如青島啤酒推進數字化轉型和強化智能製造,同時借助北京冬奧擴大品牌聲量。燕京啤酒建立國家級技術中心和國家級實驗室,同時利用抖音、小紅書(shu) 等短視頻、直播風口進行品牌宣傳(chuan) 等。

  除了布局高端啤酒外,技改也是國產(chan) 啤酒提升品質的一個(ge) 主要手段。

  2022年3月,位於(yu) 深圳的興(xing) 東(dong) 華潤雪花啤酒總部基地動工,計劃同步實施增資擴產(chan) 項目,建設自動化、清潔化、信息化智慧工廠。2021年12月,重慶啤酒發布公告稱,擬在佛山、西昌擴產(chan) 技改。2021年11月,青島啤酒科技研發中心、青島啤酒智慧產(chan) 業(ye) 園120萬(wan) 千升擴建項目同期舉(ju) 行開工儀(yi) 式。前者將助青島啤酒繼續打好“科技牌”,後者建成後將成為(wei) 國內(nei) “單體(ti) 工廠產(chan) 業(ye) 鏈條更全、單體(ti) 規模更大、智能化水平更高”的啤酒生產(chan) 基地。

  長城證券金融研究所所長、大消費組長劉鵬認為(wei) ,國產(chan) 啤酒想要獲得發展機會(hui) ,進一步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首先要強化品牌調性,跟消費場景結合得更緊密。其次要提升標準,在產(chan) 品品質方麵,特別是酵母、水、風味方麵加強創新。“什麽(me) 是好的產(chan) 品力?就是彼此產(chan) 品差異化越小,越要做出差異化,得到相對更大的議價(jia) 空間。”

  (王先林為(wei) 化名)

  B04-B05版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王真真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