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把課堂搬進大自然

發布時間:2022-08-16 15:45:00來源: 青海日報

  “孩子們(men) ,誰能告訴我,在我們(men) 的祁連山國家公園裏有哪些生態係統?”

  “祁連山國家公園裏有荒漠、森林、冰川、草原,還有濕地,那是鳥類、兩(liang) 棲動物和植物的家園……”孩子們(men) 頭戴雪豹麵具,爭(zheng) 先恐後地搶答尤魯青老師提出的問題。

  8月7日,記者一行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珠固鄉(xiang) 寄宿製小學暨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學校,看見了這生動的一幕。從(cong) 孩子們(men) 渴盼求知、熱愛自然的眼神裏可以感受到,這場別開生麵的生態課已經在這些稚嫩的心靈種下了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種子。不久之後,這些種子將生根發芽,最終成長為(wei) 一棵棵參天大樹。

  2004年,畢業(ye) 於(yu) 西安翻譯學院國際旅遊專(zhuan) 業(ye) 的尤魯青到原青海省林業(ye) 廳項目辦從(cong) 事外援項目翻譯工作。入職前,尤魯青想當然的認為(wei) 林業(ye) 工作就隻是“挖坑種樹”。隨著尤魯青跟隨中外專(zhuan) 家和技術人員走訪調研、深入基層,她慢慢體(ti) 會(hui) 到,生態保護絕不是挖坑種樹這麽(me) 簡單,而是一項更為(wei) 科學、專(zhuan) 業(ye) 且係統的工程。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尤魯青深切感受到青海各級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做的種種努力和探索。隨之她也開始思考,如何讓城市裏的人們(men) 真切感知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從(cong) 而提高環境保護的效力呢?在她看來,先從(cong) 青少年入手,從(cong) 而帶動他們(men) 的家長,最後觸及全社會(hui) 。就這樣,尤魯青也更加堅定了做青少年環境教育工作的這份初心和使命。

  2016年9月6日,在共青團青海省委的支持下,尤魯青與(yu) 她誌同道合的夥(huo) 伴們(men) 成立了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hui) 。尤魯青表示:“協會(hui) 旨在依托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和國家濕地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麵向城鄉(xiang) 青少年開展自然教育宣傳(chuan) 活動。”

  尤魯青到現在都記得2018年11月16日首堂生態環境教育宣傳(chuan) 活動在珠固鄉(xiang) 寄宿製學校開展時的情景。

  二年級的小男孩馬福超聽著尤魯青講完國家公園內(nei) 那些神秘又好玩的物種後,迫不及待地舉(ju) 手提問:“老師,我想問這是什麽(me) 鳥?我們(men) 平時都叫它‘黑老瓜’。”他一邊說,一邊舉(ju) 起雙手比劃起來。

  “我告訴他,這種鳥叫‘紅嘴山鴉’。在這樣的生態課上,我不僅(jin) 告訴他這隻鳥是什麽(me) ,還向他們(men) 講述了如何去觀鳥、為(wei) 什麽(me) 要觀鳥、鳥又分為(wei) 幾大生態類群、這些鳥對於(yu) 生態的重要性是什麽(me) 。通過這樣的生態課,在孩子心中根植了一粒保護生態的種子,更加豐(feng) 富了他們(men) 的課外知識。”尤魯青說。

  除此之外,她還帶著孩子們(men) 深入濕地,觀察濕地生態保護的實例。青海湖鳥島國際重要濕地、剛察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等都成為(wei) 他們(men) 協會(hui) 教育教學的實踐基地。

  珠固鄉(xiang) 寄宿製學校六年級學生董行毛措從(cong) 去年轉學來到這之後,就開始積極參加生態課堂。她說:“通過生態課堂,我認識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動植物。另外,我還會(hui) 參加相關(guan) 生態保護的夏令營活動,這些動植物在我心裏就更加形象具體(ti) 了。比如,以前隻能在電視上看見白唇鹿,但參加夏令營後,我可以近距離接觸白唇鹿,它還特別黏我。我還知道了,在祁連山,許多同學的父母都是生態管護員,他們(men) 都是默默付出的‘森林勇士’,他們(men) 每天在林區巡護,各個(ge) 區域都留下了他們(men) 的足跡,他們(men) 為(wei) 保護大自然的美付出了許多艱辛和努力。”

  “在你心裏,建設國家公園意味著什麽(me) ?”董行毛措說:“建設國家公園,每個(ge) 人都應該參與(yu) 進來。在保護區裏生活和成長是一種幸福,通過自然生態課的學習(xi) ,讓我更加增強了保護生態的責任感。學校每次組織生態教育實踐課,我都報名參加,回家就給爸爸媽媽分享,讓他們(men) 也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我一起參與(yu) 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隊伍中來。”

  可以看到,尤魯青最初的希望已經變為(wei) 現實。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被感化、被教育、被潛移默化愛生態愛自然。她表示,今後將進一步鞏固具有青海特點、國家公園特色、產(chan) 學研教深度融合的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教育體(ti) 係,為(wei) 全國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可借鑒、可複製的青海經驗、青海模式。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這十年” 中外媒體聯合采訪活動結束

    8月15日,“青海這十年”中外媒體聯合采訪活動在經曆了9天的行程後結束活動,18家中央外宣媒體、境外媒體和部分省主要新聞媒體先後走訪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湖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和海東市。[詳細]
  • 青海湖鳴禽和猛禽家族再添新成員

    近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開展2022年生物多樣性綜合調查過程中,工作人員分別在青海湖沙島內觀測記錄到黑卷尾,在黑馬河附近的草地上觀測到一隻紅腳隼。[詳細]
  • 青海互助警方救助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赤狐

    青海互助警方救助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赤狐
    記者從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公安局獲悉,日前,海東市互助縣公安局丹麻派出所、森林警察大隊聯合互助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以及當地民眾,成功救助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赤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