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不久前,在西藏珠峰地區開展的“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創造了多項新紀錄,中國科學家成功將氣象站架設在海拔8830米的高度。這是世界最高的自動氣象站,五星紅旗再次飄揚在地球之巔。
在珠峰北坡搭建海拔梯度氣象站,是此次科考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以來,科考隊已陸續架設了4個(ge) 自動氣象站,加上去年架設的3個(ge) 自動氣象站,海拔5200米至8300米之間的7個(ge) 梯度自動氣象站已建成運行。此次在海拔8830米架設的自動氣象站,是這一係列氣象站中的最後一個(ge) 。8個(ge) 氣象站呈階梯分布,立體(ti) 、精準實測珠峰北坡的氣溫、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和太陽輻射等數據,並可實時遠程傳(chuan) 輸。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科考的創舉(ju) ,體(ti) 現了我國強大的科技實力。
珠峰科考,見證不凡曆程。新中國對青藏高原的科學研究始於(yu) 上世紀50年代,並在上世紀70年代開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青藏科考。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5年來,近300個(ge) 科研單位、7000多名科考隊員、40多位院士參加十大科考任務,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使得我國在地球第三極地區研究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這次珠峰科考,一張登頂世界最高峰並架設自動氣象站的現場照片登上各大媒體(ti) :科考隊員穿著登山服,腳下是綿延的雪山和茫茫雲(yun) 海。這是他們(men) 多年來參與(yu) 科學探索的“高光時刻”。不斷刷新的高度和不斷突破的成果,讓科考隊員們(men) 把光榮鐫刻在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上。無人機、無人船、探空氣球、飛艇、直升機在科考中的運用,折射出我國科技的進步和綜合實力的提升,展現了加快科技強國建設所取得的成就。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對登山者來說,珠峰是有待攀登的地球之巔;對科學家來說,這座山峰裏隱藏著許多未知的科學奧秘。如果說,登山者克服的是身體(ti) 的極限,科學家則在不斷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一項項數據被刷新、一個(ge) 個(ge) 紀錄被打破,科學家們(men) 在科學的高峰上不斷前進,在人類未知的知識領域探索發現。在珠峰之上架設氣象站,是向未知領域的一次進軍(jun) ,體(ti) 現著科學家品格和攀登者意誌。事實上,人類每一次攀上科學高峰,都是在探索自然、發現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結果。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說:“麵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的賀信中強調:“希望你們(men) 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jue) 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麵的問題”。科考的每一次重要進步,都讓人類探索未知的征途更加恢弘壯闊。以攀登者精神不斷向科學殿堂挺進,不斷解決(jue) 科學問題,我們(men) 一定能在人類文明的史冊(ce) 中鐫刻下更璀璨的成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無懼風雪鑒未知 長空萬裏探山河
珠穆朗瑪,海拔8848.86米。地球之巔,雄踞高原上,屹立藍天下,高聳人心中。 [詳細] -
八天七夜,探尋冰川的“前世”與“今生”
八天七夜裏,“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冰川與汙染物考察分隊18人組成的科考小組,徒步前往珠峰海拔6350米區域,完成了對東絨布冰川的3D掃描、冰雪深度測厚和取樣。[詳細] -
9032米!極目“看”珠峰
此次執行觀測任務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係留浮空器,長55米,高19米,體積9060立方米。[詳細]